天津大學:讓曆史文化“活”起來
發布日期:2018/4/9    點擊率:2093

央廣網北京4月8日消息 (記者 王啟慧 實習記者 劉烏爾希春)生於憂患的天津大學,前身是創建於甲午海戰之後的北洋大學。如今,經過百餘年曆史的發展,這所以工科見長的大學在為國家培養一流人才的同時,亦被評為首屆全國文明校園,在課程教學和德育建設上都起到了示範建設作用。


天大海棠季 遊子思鄉時


今年是“天大海棠季”舉辦的第七個年頭。盡管天津大學是一所理工類院校,但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上也頗為得道——將海棠打造成學校的“文化植物”,引導師生、民眾發現美、追求美。天津大學種植海棠已經有60餘年的曆史,這裏土壤的含鹽量非常高,許多植物不易成活,但是海棠耐鹽堿,適應力頑強,不但能夠生存,還能開花結果,繁衍滿園,正如天大人求實、堅強的品格,所以天大人也特別鍾愛海棠。每當海棠綻放,無論是蓓蕾初現,還是花落如雨,天大學生總是喜歡在花下徜徉,那一樹樹海棠便是天大學子們心底的那一份浪漫柔情。同時,海棠的花語含有遊子思鄉之意,每逢花開時節,在外的遊子們都別有一番情感在心頭,更有校內同學說:集齊四張天大海棠季的明信片,就可以畢業了。


隨著天大海棠季的舉辦,海棠逐漸成為“天大的另一張文化名片”,成為發揮大學文化輻射作用的重要平台。每當春暖花開的時候,網上都會有各種校園“花訊”。 “天大的海棠”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專有的名詞,“春回天大看海棠”也成為社會人士、校友們的一種約定。每年的“天大·海棠季”貫穿不同文化主題,今年以“綻放新時代”為主題,一語雙關,通過舉辦一係列內涵豐富的活動,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活動舉辦期間,吸引了數萬人到現場來感受大學文化,製作海小棠文化形象以及微電影《海棠花開》、主題明信片等文化產品。同時,學校宣傳部門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通過微博客戶端的直播,感受網絡海棠季。


講天大故事 築天大品格


天津大學注重加強校園環境中的文化元素設計,寓教於景,以環境元素承載曆史文化,將學校的曆史文化內容融入到道路和景觀的命名過程中,讓每一個環境元素都能夠“有曆史”、“講故事”,富有人文氣息,充分發揮環境育人作用。新校區中軸線上的“三問橋”,源於老校長張含英的三問:“懂麼?會麼?敢麼?”,這既是老校長對校訓“實事求是”的闡釋,更是天大師生始終要思考的問題。


另一方麵,天津大學充分認識到真正觸動人心靈的總是那些令人激動、意義深遠的人與事,物與思。因此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天大品格,天津大學啟動了“天大故事”征集活動,鼓勵全校師生通過整理院係史、人物口述史等途徑,挖掘曆史和身邊能夠體現天大精神的真實而生動的故事,引導師生真正參與到天大精神的挖掘工作中。通過參與而受觸動,因為感動而踐行,天大師生在挖掘和講述天大故事的過程中,形成了樹天大誌向、懷天大氣魄、承天大責任、做天大事業的精神合力,自覺成為天大精神的傳承者、踐行者,真正使高校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弘揚者。


在挖掘天大故事的同時,學校還在不斷創新文化活動載體,讓校史真正“活起來”。不同於一般校史陳列的圖片文字展覽,天津大學校史博物館展示了大量豐富的現實藏品,通過聲光、影像、實物等形式,讓學生在校史館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天津大學獨有的精神和中國高等教育曲折卻頑強的發展曆程。博物館還會結合一些重要節點,舉辦各類臨時展覽,並且開發“天津大學網上校史館”、《天大日記》、校史變遷明信片等受師生青睞的文創產品,進行全方位的推廣。


揚師德文化 建最美校園


天津大學在全國率先開展“師德立項”,以挖掘宣傳學校曆史上著名的“十八羅漢”事跡為主題,發掘老一輩教師的師德風範,大力弘揚師德文化,不斷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的領導體製和工作機製,構建教師創新發展的製度激勵,形成了一支德業雙馨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學校於2001年製定《天津大學師德規範》,確立了“忠誠不倦、業務精湛、摯愛學生、率先垂範”的天大師德十六字目標,細化師德評價標準,將師德要求貫穿教師發展的全過程。


多年來,學校湧現了大批先進個人和典型,既有國家教書育人楷模、全國最美教師的院士、教授們;也有學生評選出的“我心目中的好導師”;還有一批活躍在學生教育一線的機關幹部、後勤員工、離退休老同誌。這些先進典型的評選,既言傳身教地影響著學生,也是天津大學教職員工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方麵的學習典範,塑造了天津大學崇尚高尚師德的校風學風。


天津大學鄭東圖書館被譽為“最美圖書館”


除了注重建設教職工隊伍,天津大學也十分注重硬件設施建設。天津大學新校區圖書館被稱作“最美圖書館”,由國家級建築大師、天大校友周愷領銜團隊設計,整館空間設計以中國傳統“庭院”模式為中心,將“空間形象、文化內涵、大學故事”融入其中,既富有美感,更充滿了書院氣息。在這樣複古的建築風格下,天大圖書館還擁有高科技的圖書管理方式,利用RFID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技術),方便書籍的借閱和歸還,並且實現了新老校區圖書館之間資源共享、協同服務、通借通還。


學校黨委書記李家俊表示,希望新校區“最美建築”作為師生最重要的公共平台,能夠激發學術精神、營造學術氛圍,“圖書館是一所大學精神的守護者,當我們的大部分師生不是在圖書館,就是在去圖書館的路上,就說明我們的學校教育辦好了。”


【打印此頁】 【返回】
圖片新聞更多
高中雙休政策的隱形危機,這4種孩子可...
清華大學公布2025研招複試線,多個...
為弘揚美育教育全國戲劇教育普及推廣工...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少兒美育?
2024年複讀生達200萬,本科線將...
浙江一高中生用3個塑料瓶拿下全國第一
全麵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製學...
詩語少年丨想象大鳥
如何預防孩子沉迷網絡
在線教育不可“高枕無憂”
新聞網中國國際香港財經體育娛樂汽車教育宗教國學農業 科技旅遊視頻專題